争当“食”尚代言人
01版:封面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学生周刊》励志启智,开阔视野,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参与互动,集新闻性、知识性、趣味性、互动性为一体,是小学生成长的良师益友、参与互动的平台、沟通老师家长的纽带。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梅山路18号安徽金融国际中心B座29楼2903室

第228期  总第20期  2020年10月19日  星期一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28期  下一期
争当“食”尚代言人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admin 日期:2020-10-23

学生记者总动员
争当“食”尚代言人
□韩如意  李  明  甘雪萍
  参与学校  怀宁县高河镇中心学校
            砀山县砀城第一小学
            望江县第三小学
            砀山县实验小学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节约粮食是中华民族的美德,也是家家户户的传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餐饮浪费现象,触目惊心、令人痛心!民为国基,谷为民命,粮食事关国运民生。中国人均粮食占有量已连续多年超过人均400公斤的国际粮食安全标准线。然而粮食损失和浪费严重,情况不容乐观。最新数据显示:中国人一年在餐桌上浪费的粮食价值高达2000亿元,那些浪费的粮食相当于两亿多人一年的口粮。
1979年11月,第20届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大会决定将1981年10月16日确定为首届世界粮食日,以后每年的这一天都作为“世界粮食日”在该组织各成员国举行相关活动,以唤起世界对发展粮食和农业生产的高度重视。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与栋梁,而节俭是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优良传统。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本报学生记者积极行动起来:查找资料了解一粒米的由来;线上诗词大会,感受古人的节俭之道;通过身边的现象,发出他们的倡议最强音。

一粒米的由来
一碗饭里有多少粒米?这是望江县第三小学一名小学生一时兴起的好奇发问,带着疑惑和较真,这位同学决定自己亲自数一数。不数不知道,一数吓一跳,自己盛出的一碗饭里居然有3000多粒米!
“自己一碗饭就吃下这么多米,那么我们班每人一碗饭一共能吃多少粒米呢?”在王雨杨同学的倡议下,同学们纷纷行动了起来,有数生米粒的,有数熟米粒的,还有称重的,最后结果显示,班上每人一碗饭一共能吃下132876粒米,合每人一碗能吃3691粒米。这样一算,中国14亿人口,每人节约一粒米,就相当于节约了379301碗饭。这么多碗饭能挽救多少饥饿儿童的生命?
本是一次童真的发问,却没想到在孩子们的较真中,由此发现了“一粒米”的惊奇力量。一粒米的生长原来要经历从插秧、抽穗、结果、收获、碾米、制作等过程,他们更是了解到随着人口增加、耕地减少、水资源短缺等现状越来越严重,我国粮食生产的压力也越来越大!王雨杨感叹道:“通过此次活动的开展,我更深刻地了解到,节约是一种美德,节约是一种品质,节约是一种责任。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让节约粮食内化为自觉,成为习惯!”

诗词大会感悟深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自古以来,我们的祖先便十分重视粮食安全。“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既是倡导勤俭节约的诗句,更是古人重视粮食的现实写照。那古人都是如何节约粮食的呢?
怀宁县高河镇中心学校六(5)班操亚兰率先讲道,“通过立法的方式节约粮食,要求人民不得浪费粮食。”六(5)班程文杰说道,“可以通过禁酒的方式节约粮食。众所周知,酒是一种传统文化。熟话说,无酒不成席。但是,酿酒需要消耗大量粮食。朱元璋下令农民不准种糯稻,以阻塞造酒之源。这个禁酒措施可谓坚决彻底。”“古代还通过下圣旨的方式倡导节约粮食,雍正下圣旨将剩粥剩饭如何处理,交代得十分详尽。此外,圣旨还厉言告诫,违者必予以治罪。”四(4)班徐朱君说道。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除了上述三种方式外,民间还有数之不尽的关于节约粮食的案例。我们要争做爱粮节粮、反对浪费的模范。

我为节粮献提案
一春一秋耕作成谷,一颗一粒积聚成仓。厉行节约对于国家粮食生产和人民生活具有重大意义,节约即意味着增收!宣传节粮意识,做节粮的小使者,我们义不容辞。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砀山县实验小学和砀城第一小学的学生们发出倡议最强音。
砀山县砀城第一小学五(7)班  王浩宇:“光盘行动”是一种厉行节约的生活态度,更是一种美德,节约粮食,是我们每个公民都应该做的。特别是今年全球新型冠状肺炎疫情所带来的影响,更是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所以我们更应该拒绝“舌尖上的浪费”。
砀山县实验小学六(6)班  张依琳:一个不懂得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不爱惜粮食的人,是一个品质素质低的人。当我们尽情享用美食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怀有对粮食的敬畏之心,怀有感恩之心。
希望通过这次的爱粮节粮宣传教育活动,能够在青少年心中营造一个爱粮节粮的浓厚氛围,增强学生爱惜粮食、节约粮食的意识,将惜粮、节俭的理念植根于每一个青少年的心中,同时为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学生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36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202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