览“洋蛇” 品非遗
01版:封面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学生周刊》励志启智,开阔视野,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参与互动,集新闻性、知识性、趣味性、互动性为一体,是小学生成长的良师益友、参与互动的平台、沟通老师家长的纽带。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梅山路18号安徽金融国际中心B座29楼2903室

第229期  总第20期  2020年10月26日  星期一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29期  下一期
览“洋蛇” 品非遗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admin 日期:2020-10-23

寻找徽文化
览“洋蛇” 品非遗
□吴  琼  江炎魁
  主办单位  安徽青年报社
        肥东县教育体育局
        团肥东县委
  协办单位  肥东县包公镇团委
  参与学校  肥东县东城实验小学
        肥东县第六中学
        肥东县古河路小学
        肥东县店埠学区中心学校
        肥东县梁园学区中心学校
        肥东县包公学校
  学生记者  黎星妍  李雨玥  叶敬义 
        张永乐  邵元宏等

在重大节日或者大型活动现场,舞狮或者玩龙灯已经变成了一种常规的活动,相信不少同学都见到过。那玩蛇灯的你见过吗?在肥东县包公镇大邵村,就有一项特殊的传统灯艺——洋蛇灯。名字听起来是不是不怎么响亮?但你可千万别小瞧了它,它可是唯一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蛇灯呢!其壮观的场面和精湛的表演更是被中央电视台誉为“中华一绝”,2012年还被中央电视台《乡村大世界》录制为龙年春节节目呢!
一条巨蟒盘旋而上,仿佛直达天庭。它硕大的嘴里伸吐着红色的闪电似的蛇信,一层层盘卧如宝塔的粗壮身躯,扫帚一样有力散开的尾巴。整个阵势如皇帝出行,居高临下,威仪赫赫 ……这便是洋蛇灯出灯时的盛况,是不是想想都觉得震撼?下面就让我们跟随学生记者的步伐,一起走近洋蛇灯,走近洋蛇灯第十代传承人邵传富,品味传承的魅力吧!

洋蛇灯的美丽传说
抵达包公镇大邵村,推开“潜龙宫”两扇厚厚的大门,七十多岁的邵爷爷已经早早等候在这里。“邵爷爷,过来的路上我看村里的路灯都做成了蛇的形状,潜龙宫为什么要供奉洋蛇灯呢?”“因为洋蛇救了我们邵氏的祖先,为了让后辈谨记它的恩情,我们当然要把它一代代传承下去。”作为洋蛇灯第十代传人,邵爷爷对洋蛇灯可谓是如数家珍,为学生记者答疑解惑更是不在话下。
原来,六百多年前的元末明初,元兵溃败,一队元兵逃到位于肥东县东山脚下的大邵村,全村男女老少四散逃命。有一对逃避战乱的邵姓婆媳藏身于小山洞,当时媳妇身怀六甲,不巧正好遇到被明军追赶的元兵也钻进山洞,见婆媳二人,欲图不轨,此时忽然山风大作,雷电交加,一条数丈长的白蟒飞下山崖,直扑山洞,口吐蛇珠,逼散元兵,婆媳得救。数月后媳妇生下一子,取名“思明”,意为痛恨元朝的暴政统治,祈盼明军早日胜利。在思明18岁时,其母告知其事,邵思明感念大蛇的救母之恩,遂扎制“洋蛇灯”和村民们一起玩耍,以纪念那段逢凶化吉的历史瞬间。
自此后,邵氏后人便一代传一代玩起了洋蛇灯,一直玩到今天。2008年,灯会(肥东县洋蛇灯)和传承人邵传富已列入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洋蛇灯的传说核心内容就是感恩,希望你们都能心存感恩之心,多做好事,多做善事!”说完洋蛇灯的由来,邵爷爷郑重地对学生记者提出了自己的殷切希望。

扎制表演引赞叹
洋蛇灯的故事让学生记者们听入了迷,走进展馆看到真正的洋蛇灯,更是引发了大家更多的好奇。“邵爷爷,这么长的洋蛇灯是怎么扎制的?需要耗费多长时间?”“邵爷爷,洋蛇灯这么长,表演的时候需要多少人才能舞弄起来,您可以和我们分享一些经典的动作吗?”“邵爷爷,您第一次舞灯在什么时候?”
“一条洋蛇灯,由毛竹、麻绳、铁丝及布组成,重达千斤。需要50名工作人员同时工作一个多月才能完成,一般在表演前三个月我们就要开始着手制作。舞一次洋蛇灯,需要120名村民共同助力,光是舞动长蛇,就需要出动100余位壮汉。舞蛇头需要用巧劲,团体表演更是要学会互相配合,才能舞出‘长蛇出海’‘盘宝塔’这些花式。我第一次舞灯的时候是在1963年,那时我刚满18岁,到现在我总共参加了11次。灯也从93米增加到了现在的100多米。”
面对学生记者的提问,邵爷爷虽然身体不太好,但依然耐心而细致地回答了大家的每一个问题。在得知洋蛇灯盘起宝塔来能有两层楼那么高时,学生记者们都由衷地赞叹洋蛇灯的独特和壮观。

体会传承的魅力
邵爷爷告诉学生记者,洋蛇灯为邵姓代代相传,之所以每18年玩一次,每一次增加一节(1.60米),这是因为洋蛇灯耗费巨大,工艺技巧复杂,绑、扎、凿、勾、翘、压等方法无可替代,全凭老艺人的经验,师徒传承。另外18年玩一次,也是见证一代人的成长。
随着国家强大、百姓富裕、文化繁荣,现在的大邵洋蛇灯已走出山村,用自己独有的方式讴歌盛世,诠释着新时代的中国梦。在表演形式上也不再拘泥于传统习俗,转为按需表演。蛇灯的长度也不是每次增加一节,而是根据耍灯的人数来定。现在已不需要每人带一节蛇身回家保存了,蛇身中的蜡烛已用电灯代替,既安全又增加了艺术效果。
虽然表演的形式有了改变,但传承的意义依旧。邵爷爷告诉学生记者,现在每次舞灯,全村邵姓男丁都会从全国各地返回大邵村,集中训练表演。他制灯和舞灯的技艺也已经传承给了第十一代传人,他相信,只要我们共同努力,祖国灿烂的文化瑰宝一定会继续留存并发扬光大。

我为传承做贡献
东城实验小学六(3)班  李雨静:听完邵爷爷的介绍,我感触很深,传承中华文化是我们的责任,更是我们这一代人不能忘却的任务,希望大家更加关注洋蛇灯,让我们将传统手工艺发扬光大!
古河路小学五(6)班  叶敬义:在这次采风中,我增长了见识,深入了解了家乡的这一文化瑰宝——“洋蛇灯”!我们一定要把“洋蛇灯”这一全国独有的民俗文化传承下去,更要把我们肥东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传统美德发扬光大!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学生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36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202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