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青年报·学生周刊》励志启智,开阔视野,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参与互动,集新闻性、知识性、趣味性、互动性为一体,是小学生成长的良师益友、参与互动的平台、沟通老师家长的纽带。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梅山路18号安徽金融国际中心B座29楼2903室
爱的教室 我爱“小桔灯” □定远县委宣传部 江永龙 《小桔灯》这篇散文是现代著名作家冰心先生的一篇很有名的文章。我前后在不同时期读过三次。最早应该是在中学时代,但具体时间已记不清了。之后读它,我已经当老师了,是应教学之需读的。我这时虽然20多岁,但当时似乎并没有觉得这篇文章有多好。可是这次和小侄女叮当共同阅读《小桔灯》,却有一种全新的体验和感受,引发出内心的柔软、温暖、善良和向上的情怀。同时,觉得这篇文章于小叮当等十岁上下的很多孩子,有着多方面的好的启迪和影响。 文中的小女孩能干事、愿干事。她妈妈病了,她小小年纪(只有八九岁)就愿意、就主动、就能够一个人跑到乡公所楼上给医院打电话,请大夫去给她妈妈看病。这事看起来小,但我们现在的一些与这个小女孩年龄相仿的孩子却做不到。 小女孩懂礼貌。“我”帮她把电话打通了,她知道感激地谢“我”。“我”到她家,她主动把炉前的小凳子让“我”坐,自己在“我”旁边蹲着。 小女孩知谦让。她从桔皮里掏出一瓤一瓤的桔瓣来,自觉地放在她妈妈的枕头边,意思很明确,是给她妈妈吃。读者可以看出小女孩家境的凄凉,她平时是难以吃到桔子的,应该是很想吃桔子的。可现在有了桔子,她却能首先想到她妈妈,让给她妈妈吃。 小女孩很和善。文中几个地方,都能看出小女孩天性良善。最能反映这点的是一件小事。她想到天黑路滑,为了“我”好走路,给“我”做个小桔灯照亮。 小女孩乐观向上。她爸爸到外面去了,家里只有她和生病的妈妈。大冷天的,她“穿一身很破旧的衣裤,光脚穿一双草鞋”。在大年三十,能笑着说:“红薯稀饭——我们的年夜饭。”特别感动人的是,在“我”和她告别时,她对未来充满希望的一番话:“不久,我爸爸一定会回来的。那时我妈妈就会好了。”并用小手在面前画一个圆圈,最后按到“我”的手上:“我们大家也都好了!” 小女孩的言行,还能反映出她的勇敢、勤快、体贴人、心灵手巧、自控力强等方面的优秀品质。 这篇文章语言朴实自然、清新平和,作者的叙述似乎客观冷静,实则饱含深情,且追忆中又有十几年前事情所粘连的几缕淡淡的愁绪。行文看似不着力道,却是功力深厚的徐徐舒卷、悠悠开合,是作者文笔老练的流露,也是作者沉静心性的反映。 小桔灯在夜晚闪着的火光,尽管照不了多远,但她明媚的橙色光芒,不就象征着小女孩的崇高品质吗?不就是小女孩美好心灵的物化吗? 这次重读《小桔灯》,正好是在春节。大年三十晚上,我也学着给小叮当做了一个小桔灯,算是给她春节玩的小灯笼。小叮当挑着小桔灯非常开心,并且也学着做了两个,分别给了吃过年夜饭来磕头的两个小外甥大帅、二帅。 想想《小桔灯》中的小女孩,再看看我们现在很多孩子所受到的百般呵护,所过的蜜一般的生活,以及他们一些不懂事的表现,让人不由得生出许多感慨。今天的孩子们,如能多读几遍《小桔灯》,如能读懂《小桔灯》,就一定能受到积极的浸染,孕育出美丽如花的阳光的心灵。 小桔灯很温馨,惹人喜欢;小女孩很温暖,讨人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