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味舌尖上的“乡愁”
01版:封面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学生周刊》励志启智,开阔视野,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参与互动,集新闻性、知识性、趣味性、互动性为一体,是小学生成长的良师益友、参与互动的平台、沟通老师家长的纽带。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梅山路18号安徽金融国际中心B座29楼2903室

第143期  总第20期  2017年12月04日  星期一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143期  下一期
寻味舌尖上的“乡愁”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admin 日期:2017-12-04

寻味舌尖上的“乡愁”
“小刀面丝丝细软,吃起来绵糯香滑,每次一想到那个味道,家乡的青山绿水就浮现在我的眼前。”在作文里,六年级女生王瑾玥如是写道。
也许,对孩子而言,“乡愁”就是舌尖上那一抹难舍的滋味……
11月13日,合肥市芙蓉小学六(2)班以“乡愁味道”为主题,开展了一次“家乡美食”分享活动。
□胡萍萍  代  萍
独特味道 引爆“新肥人”的家乡骄傲


六(2)班共有49名孩子,近70%的籍贯都是合肥之外的“他乡”,语文老师胡萍萍开玩笑,将这些“外来户”称为“新肥人”。
最近,“新肥人”遇到了一道命题作文——“家乡美食”,没想到“新肥人”这次积极性罕见得高,还配上了精美的图画示意。于是,胡老师在班级发起了这次交流活动,再次让胡老师出乎意料的是,连平时羞涩内敛的同学都铆足劲地夸赞自己的家乡美食,效果超乎意料的好。
“我老家芜湖有一个特色小吃,叫条子,长的和油条差不多,但并不是油条,因为它是豆腐做的,它外焦里嫩,有很多气孔,放在火锅里煮一煮,一咬,噗!就会有很多汤汁爆出来。”陈思宇轻巧地跃上台,拿着绘图边讲边演示,引得台下的同学伸颈咂嘴,滋滋有味。
“在普通话里,‘粉鸡’的‘粉’念第三声,‘鸡’念第一声。而在我老家利辛,家家户户都念第二声和第三声。”卢欣然的发言刚一开口就吊起了同学们的兴趣:“念一个呗!”顺着呼声,卢欣然大胆发声:“焚挤!”台下立刻哄堂大笑,“‘焚挤’弹弹糯糯的,吃在嘴巴里满口喷香。”同学们早就笑得直不起腰了。
在这样热烈的气氛下,安庆“江毛水饺”、青阳“小刀面”、肥西“老母鸡”、金寨“吊锅”等十余种地方小吃被热腾腾的“和盘托出”,同学们或百般描摹或卖力吆喝,“家乡自豪感”被燃爆,班级俨然成了一个安徽美食集市。
 
寻味童年 勾起“新肥人”的家乡记忆
“板栗到处都有,但我家乡舒城的板栗最特别,因为它会让你放屁!”徐阁回忆道,有一年回老家,奶奶带着她上山摘板栗,奶奶边走边摘,她边走边吃,生板栗甘甜脆爽,她吃得“收不住嘴”,但一回来,她就开始不停“鸣响炮”,让一屋子人“笑到肚子疼”。
徐阁同学今年12岁,出生在上海,十岁时又因父亲工作调动,来到合肥求学。每当被问及是哪里人时,她都毫不犹豫地回答:“舒城人!因为那里有我的爷爷奶奶,有我的老家。”
和“闺蜜”徐阁不同的是,王子怡同学出生在“合肥”,信息表上“籍贯”一栏的“霍邱”对她而言,只是一个模糊的地名。直到有一次在老家,她吃到了妈妈买的“鸡头米”(芡实),才蓦地燃起了“霍邱骄傲”。
“鸡头米又甜又有水分,关键是在大合肥根本买不到!”王子怡笑称,现在每次回老家,都会央求妈妈带她去买“鸡头米”,“日啖芡实三百颗,不辞长作霍邱人。”她在日记里这样化用古诗。
而丁嘉宁同学则表示,自己家乡(亳州)的干扣面在合肥也能吃到,合肥的味道也不比家乡差,但是合肥老板“很匆忙,脸上没有笑容”。那家乡的老板呢?丁嘉宁在笔记里这样描述:“帘子一掀,一碗热气腾腾的干扣面就上桌了。光头老板用围裙擦着脸上的油汗,坐下来和我爸拉起家常,我在一边吃得满身大汗,听见的全是响亮亲切的乡音。”
 
留住乡愁 守护“新肥人”的文化根基
胡老师自己是土生土长的合肥人,她对“老合肥”有种难舍的深情。“记得淮上酒家的肉合饼、省委食堂的大仔圆、淮河路的辣糊汤,一想起这些记忆里的家乡味道,就感觉眼眶湿润。”
胡老师认为,家乡不仅仅是出生的地方,更是慰藉心灵的港湾,“心理辅导有种方式,让人把美好的记忆像装箱子一样存起来,带着这份美好去走南闯北,人的灵魂才会有底气。”所以,她想让孩子们也去“寻找”这份美好,用她的话说,“根深则叶茂,没有乡愁的童年是不完整的。”
“随迁儿童其实内心是迷茫的,一方面,他们难以真正融入合肥文化,产生‘我是合肥人’的自我认同感,另一方面,家乡的概念对他们也很模糊。”校长彭正表示,“我要求教师们用‘学会生存’的理念教育这些孩子,让他们在热爱现居热土的同时,也记住故乡的美。”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学生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36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202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