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人造太阳”
04版:世界真奇妙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学生周刊》励志启智,开阔视野,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参与互动,集新闻性、知识性、趣味性、互动性为一体,是小学生成长的良师益友、参与互动的平台、沟通老师家长的纽带。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梅山路18号安徽金融国际中心B座29楼2903室

第397期  总第20期  2025年10月27日  星期一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397期  下一期
探秘“人造太阳”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admin 日期:2025-10-27

百科小补丁


探秘“人造太阳”
在上一期,我们的学生记者探秘“人造太阳”装置的消息引发热烈反响,有同学不禁追问:“‘人造太阳’究竟是什么?”“为何要‘人造太阳’?”……本期我们就为大家带来“人造太阳”全方位科普——从它的“发光原理”到终极目标,这次科普将带你感受国之重器硬核实力背后的智慧与担当!准备好了吗?一起踏上这场“追光之旅”,解锁国之重器的科学密码吧!

 

1.“人造太阳”长什么样
“人造太阳”,它的正式名称是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英文名缩写为EAST,外形像巨型煤气罐,内部进行可控核聚变反应,是模拟太阳内部核聚变反应的高端设备,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核聚变研究实验平台之一。它由我国科学家自主研制,主体高11米、直径8米、重400多吨,集合近百万个零部件,涉及近2000项专利,于2006年9月28日成功完成首轮物理放电实验。


2.为什么叫“人造太阳”
太阳之所以能发光发热,是因为内部的核聚变反应。核聚变反应是在一定条件下,两个较轻的原子核聚合生成一个较重的原子核,同时释放大量能量的过程。人们之所以称EAST装置为“人造太阳”,是因为其反应原理和太阳产生能量的原理一样,它拥有类似太阳的运行机制,利用核聚变反应,能产生巨大的能量。

核聚变简单原理图

 

3.为什么要造一个“人造太阳”
人类从生产到生活,各种活动无一不需要能源。但地球上能源不是取之不尽的,比如我们常用的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除了储量有限,石化能源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污染环境。
而有了“人造太阳”,就有望实现能源自由,“人造太阳”是让海水中大量存在的氘(dāo)、氚(chuān)在高温条件下像太阳一样发生核聚变。
最重要的是,核聚变反应几乎不产生核辐射,产生的氦气基本对环境无害。总之,如果能在地球上造一个“太阳”来发电,就如同拥有了一座原料不竭且无污染的发电厂,从而实现水清天蓝、能源“永续”。


燃烧中的太阳


4.“人造太阳”走到哪一步了
进行EAST核聚变实验需要克服“超高温”“超低温”“超高真空”“超强磁场”“超大电流”等极限条件。自2006年EAST建成运行以来,科学家们已经开展了20余轮物理实验,等离子体运行次数超过15万次。
历经无数次调试与突破,2025年1月20日,位于安徽合肥的“人造太阳”又一次创造了世界纪录:内部温度突破1亿摄氏度、持续1066秒“高质量燃烧”。这个比太阳核心温度高近7倍的“火球”,创下了稳态运行的世界纪录。
可以说,从2006年建成时的默默无闻到2025年创造“亿度千秒”世界纪录,中国用不到20年时间,在可控核聚变这一战略高技术领域刻下了清晰的创新坐标。


5.“人造太阳”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帮助
虽然“人造太阳”还在实验阶段,核聚变研究的衍生技术正在悄然改变我们的生活,例如等离子体空气净化器、治疗癌症的“质子刀”、磁悬浮列车、核磁共振等多方面的应用正在开展。
未来,人类如果成功以核聚变能取代其他能源,社会也会随之发生深刻变革。比如,农业生产不再依赖太阳,核聚变能可以转化成光能,让有限的耕地产更多粮食;核聚变能可以用于大规模淡化海水,弥补全球淡水不足,促使茫茫沙漠变为绿洲,拓展人类生存空间;航天器配备小巧的核聚变反应装置,携带一小盒核燃料,就可以身轻如燕地飞往宇宙深处……


EAST控制大厅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学生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36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190241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