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向左烦恼向右
03版:成长巧克力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学生周刊》励志启智,开阔视野,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参与互动,集新闻性、知识性、趣味性、互动性为一体,是小学生成长的良师益友、参与互动的平台、沟通老师家长的纽带。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梅山路18号安徽金融国际中心B座29楼2903室

第397期  总第20期  2025年10月27日  星期一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397期  下一期
快乐向左烦恼向右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admin 日期:2025-10-27

快乐向左烦恼向右
实话实说
妈妈举着俩苹果问:“要大的还是小的?”
孩子直喊:“我要大的!”
妈妈皱眉:“忘了孔融让梨的故事吗?该要小的!”
孩子瘪了瘪嘴委屈道:“可您昨天还说,小孩子不能撒谎呀!”

做事慢就是拖延症吗?
我做事有点慢,爸爸妈妈为此总是指责我有拖延症,他们不知道其实他们的每一次指责都像是一把刀,“扎”得我生疼。我并没有觉得我在拖延,我只是做事情稍微慢一点,他们为什么要不断指责我?
烦恼投递人  一一    


一一:
你好!
很高兴收到你的来信,也很高兴你能勇敢地说出自己的烦恼。从你的描述中,巧克力姐姐特别能懂你被父母指责时的委屈——明明只是做事节奏慢了点,并不是多大的事,可他们的每一句指责,都像小刀子似的扎在心上,又疼又委屈,甚至会忍不住想:为什么他们就不能多理解我一点呢?
一一,你知道吗?其实你不用怀疑自己,做事慢不等于有毛病,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节奏:有人喜欢风风火火赶进度,也有人习惯稳扎稳打慢慢来,只要能把事情做好,慢一点根本不是问题。你能清楚地知道自己“只是慢一点”,还在意父母的态度,说明你心里其实很明白事情的轻重,也在乎他们的看法,这已经很棒啦。
而爸爸妈妈的指责,也不是真的想伤害你。他们可能没分清“做事慢”和“拖延”的区别,只看到你没按他们期待的速度完成事情,就着急了——就像小时候你摔疼了,他们会忍不住念叨“怎么不小心点”,嘴上是指责,心里其实是担心。只是他们没找到合适的方式,把关心变成了让你难受的话。
如果你愿意的话,或许可以找个爸爸妈妈心情好的时候,轻轻跟他们说:“爸爸妈妈,我知道你们怕我耽误事,可是你们说我的时候,我心里有点难受。我做事是慢了点,但我会慢慢做好的,你们能不能多给我一点时间呀?”有时候,把心里的感受说出来,爸爸妈妈就会明白,原来他们的指责会让你难过,以后或许就会换一种更温柔的方式陪你。
一一,一定要相信自己哦,你已经做得很好了,不用因为别人的指责就着急否定自己,慢慢来,总会找到让自己舒服,也让爸爸妈妈放心的节奏的。
巧克力姐姐    


爱的教室
爱在细微处
□巢湖市胡岗小学  鲍华明
玲玲是个活泼可爱的小姑娘,成绩在班里始终名列前茅。作为班主任,我对她的表现满心欢喜,一直对她用心培养。可最近,我却越发犯愁:这孩子像变了个人似的——上课频繁睡觉,作业要么丢三落四,要么干脆不交,连课间主动找老师问问题的习惯也没了。
这不,第一节的上课铃声刚响,我就夹起书本走进班级,走到讲台时,照例扫视一圈教室:同学们个个精神抖擞,唯独玲玲趴在桌上一动不动。我心里生出几分不悦,快步走近,竟听见她轻微的鼾声。那一刻,我又气又急:曾经的好学生怎么变成这样?我轻轻敲桌叫醒她,让她站着醒醒神。
回到办公室,我反复琢磨:是学习压力大?近期无考试,作业也适量,不像;是被班里调皮学生带坏?可玲玲和他们压根没交集。正困惑时,数学老师拿着玲玲的作业本走来,语气里满是担忧:“这孩子肯定出问题了,作业错了一大半!”我看着本子上密密麻麻的红叉,心里一紧,决定去她家做次家访,弄清缘由。
下午放学,我朝玲玲家方向走去,顺路进药店买些常备药,没料到竟遇见了玲玲。她面前的柜台上,堆着大包小包的药,药店阿姨正耐心叮嘱她用药方法。玲玲抬眼看见我,先是一愣,随即小声问好。我忙问她为何买这么多药,她眼眶泛红,声音哽咽:“妈妈病了,爸爸不在家,里里外外都得我忙活。”瞬间,我明白了她近来状态下滑的缘由,既心疼她的孝顺,又为自己之前的粗心自责。我决定不登门打扰病人,送她出药店时,一边安慰她,一边叮嘱她路上注意安全。
第二天到校,我把玲玲的情况告诉几位授课老师,大家都夸她有孝心,一致认为她值得用心引导。接下来,我决定从细微处帮她找回从前的状态:我会在每天课间到班级转转,重点观察她的表现,若发现她犯困或赶作业,就和颜悦色地引导鼓励,不再用吼叫等粗暴方式;有时把她叫到办公室交流,除了关心她母亲病情,更会仔细了解她学习上的困难,及时反馈给授课老师,让老师们抽空帮她补缺补差。
我坚信努力不会白费,只要坚持就会有收获。果然,经过一段时间的引导,玲玲变回了曾经人见人羡的好学生,我和老师们都由衷为她高兴。
通过玲玲的事,我深刻领悟到教育的真谛:学生年纪尚小,自我认知与情绪调控能力不成熟,状态易被外界因素左右,尤其容易受到家庭变故的影响。作为教师,必须时刻留意学生的细微变化,发现他们懈怠、消沉时,不能只表面批评,要主动探寻背后的原因,找到根源后“对症下药”。唯有以耐心、爱心和责任心慢慢感化、引导,才能真正帮学生走出困境,实现“育有所成”的目标。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学生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36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190241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