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葡萄串起致富路
01版:封面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学生周刊》励志启智,开阔视野,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参与互动,集新闻性、知识性、趣味性、互动性为一体,是小学生成长的良师益友、参与互动的平台、沟通老师家长的纽带。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梅山路18号安徽金融国际中心B座29楼2903室

第338期  总第20期  2023年12月04日  星期一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338期  下一期
小葡萄串起致富路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admin 日期:2023-12-01

小葡萄串起致富路
萧县素有“葡萄之乡”的美誉,葡萄种植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近年来,乘着科技创新的快车,萧县不仅保留下种植葡萄的传统,还改进了种植、管护、加工、销售方法,实施了“产业+文旅”的发展战略,让葡萄串起了乡村振兴路。为增强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怀,11月16日,来自萧县的本报40余名学生记者,走进白土镇张村现代农业示范园,共同探寻家乡农业发展的奥秘。

□主办单位  安徽青年报社
            共青团萧县委员会
  参与学校  萧县实验小学
            安徽师范大学附属萧县凤翔学校
            李  明  黄世凤  叶晓啸
  学生记者  许嘉妮  陈修远  袁子萱
            王逸阳  耿誉铭  付静怡等
            
“山洼”成长记


活动当天,学生记者一下车,一座古色古香、青砖黛瓦的房子就映入眼帘,这便是张村村史馆。这里为什么叫张村?张村为何能从一个不起眼的小山村,成为远近闻名的“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带着这些疑问,学生记者走进了村史馆。
“张村是明朝年间张姓居住人较多故而得名,张村地势狭长低洼,土质相对较差,今天我们要参观的现代农业示范园,过去就是一片低洼盐碱地,但经过科学指导,在对土壤进行科学改良以后,张村的发展越来越好,不仅有农业产业园,还有光伏发电站……”听完张村党总支书记助理张婷婷的介绍,学生记者不禁为家乡的发展拍手叫好,张阿姨接着说:“2020年,张村成功摘掉了贫困村的‘穷帽子’。”听到这学生记者们又发出啧啧称赞。
“咦!这是什么?”边听边看,一旁角落里的煤油灯、铡刀等,引起了大家的注意。“在科技落后的以前,这些是主要的生活用品和农耕工具……”听完这些工具的介绍,学生记者在感慨农民拥有勤劳与智慧的同时,更体会到了过去农村农用工具的匮乏与农民生活的艰辛,“与之相比,我们现在的生活太幸福了!我一定要好好学习,为家乡发展助力!”学生记者李浚希说。

小葡萄 大产业
随后,学生记者来到张村现代农业示范园。据张村团委负责人朱珊珊阿姨介绍,示范园从2017年底筹建,依托特色葡萄产业,如今的示范园已实现了由园区向景区的升级转变,园内有果蔬大棚、萌宠乐园、大田花海、稻草人王国,当然还有让学生记者恋恋不舍的游乐设施。行走在葡萄长廊下,当一个个秋千映入眼帘时,刚刚还排着整齐队伍的学生记者们,撒了欢跑过去,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灿烂的笑容。
“我们着力于打造集种植、观光、采摘、科普于一体的‘葡萄文化产业园’……”听着园区运营公司负责人卢晓的介绍,刷新了学生记者们对传统农业的认识。“本以为农业园应该就是种蔬菜、水果的地方,今天才发现农业园不仅可以是大人们的休闲园地,更是我们的户外实践场所。”学生记者陈修远说。
最后,在葡萄大棚内,朱阿姨为大家介绍了“一亩地只种6棵葡萄树”的故事,“过去张村村民一亩地动辄种数百棵葡萄,但葡萄果型和口感并不好,现在我们引进了优质的葡萄品种,采用先进的栽培技术,产出的葡萄不仅果粒均匀、果肉细腻,亩均产值还提高了3倍以上。”“难怪萧县葡萄的名气越来越大,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我们要用科学知识武装自己,把所学知识回馈给社会。”听完介绍学生记者石景天感慨道。


萧县实验小学校长  武  鹤:活动为学生搭建了自主成长的舞台,希望学生们今后能够更加努力学习,不断增长见识,用自己的笔尖与镜头记录身边的美好事物,享受小记者的专属荣光!
安徽师范大学附属萧县凤翔学校校长  肖培英:学生们通过今天的所见、所闻、所感,在了解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的同时,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磨炼了意志,锤炼了品质,希望他们能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努力学习。


学生记者观察葡萄叶


在葡萄园听讲解


在村史馆听张村的发展史


听六棵葡萄树的故事


活动合影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学生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36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202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