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凤阳 “到”凤阳
01版:封面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学生周刊》励志启智,开阔视野,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参与互动,集新闻性、知识性、趣味性、互动性为一体,是小学生成长的良师益友、参与互动的平台、沟通老师家长的纽带。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梅山路18号安徽金融国际中心B座29楼2903室

第210期  总第20期  2020年03月31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10期  下一期
说凤阳 “到”凤阳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admin 日期:2020-03-31

说凤阳 “到”凤阳
□黄世凤  王  琪
  特约通讯员  汪玉环  张梦雨
  主 办 单 位  安徽青年报社
                凤阳县教育体育局
                  共青团凤阳县委员会
  参 与 学 校  凤阳县临淮中心小学工小校区
              凤阳县西华路小学
              凤阳县临淮中心小学永福路校区
              凤阳县工人子弟小学
  学 生 记 者  岳林夏  金昊宇  王昌国  陆馨珂等


凤阳,文化底蕴深厚,素有帝王之乡、改革之乡、花鼓之乡、石英之乡等美誉。发扬小岗精神,进行文化传承,依托本土资源,振兴凤阳经济,一直是凤阳县近年来努力的方向。2019年,是新中国建国70周年,为更好地展现凤阳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辉煌成就,激励广大青少年了解家乡、热爱家乡的深厚情感, 12月19日,来自凤阳县4所小学的20多名学生记者走进安徽科技学院(以下简称“安科院”),了解凤阳辉煌历史,感受高校文化氛围;来到安徽德力日用玻璃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德力股份”),追溯企业改革足迹,探寻企业文化之美。


见识“大学问”
当天,从迈入安徽科技学院东区西门开始,学生记者便开始了一场丰富多彩的知识之旅。“咦,为什么这条大路叫做明德路?”“看,那边指示牌上还有明礼路呢……”
安科院党委宣传(统战)部秘书邓艳萍作为解说员,听到学生记者的疑惑,介绍说:“凤阳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家乡,我校地处凤阳,因此学校南北向道路以‘明’字开头,学校希望学生在做到诚信有礼、品德高尚的同时,更不忘凤阳历史……”连路牌设计都这么有深意,学生记者金紫凡对学校文化底蕴深厚的敬畏之心油然而生。
自1950年创办以来,安科院就注重融合凤阳文化。学校党委委员、宣传(统战)部部长卫胜就告诉学生记者:“建校时,学校教室、宿舍用的就是明朝初期朱元璋在凤阳建都城的城墙砖。”学生记者边看着仅剩下的城墙砖盖成的办公楼,边听着讲解,不仅对学校的历史文化有了初步了解,更是对凤阳的历史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穿过办公楼,走过梅园,随处可见埋头苦读的安科学子,“考上大学还要这么用功?”对大学抱有误解的学生记者鲁西西,最终在图书馆里找寻了答案。考研学子付杰告诉大家:“学无止境,你读的书永远是照亮前方的路。”一段和风细雨的话,在学生记者的心中刮起了狂风暴雨,震撼了他们的心灵,增强了他们要为心中的“大学梦”砥砺前行的信念。

竖起“大拇指”
参观完校园,校党委宣传部宣传科科长、新闻中心主任李刚,在新图书馆会议室,为学生记者放映并讲解学校的宣传片,数10分钟的宣传片,学生记者们时而抬头,时而记录,专注的神态早已透露出对大学生活的无限向往。
有着近70年发展历史的安科院,可以说和改革开放同成长,想起刚刚卫胜伯伯说的建校时安科人一砖一瓦搭建教室的艰苦办学场景,再看看如今学校取得的发展,学生记者不由地为这些不怕困难、迎难而上的教育工作者点赞,但让他们点赞的远不止这些。
安科院是国内唯一一所位于县城的本科院校,一直将扎根凤阳,看成“近水楼台”,对于传承历史文化,做到了真正的责无旁贷。据李刚伯伯介绍:“学校精心制作的《大包干带头人口述大包干》系列视频,抢救性地保护了‘大包干’这一国家重大历史史料,该视频已被国家博物馆和图书馆作为馆藏收藏,并成为学校思政课堂的鲜活教材。”将“大包干”精神永远传承,这种自发保护文化的自觉性,再次让学生记者为安科院竖起大拇指。

“邂逅”大企业
第二站,学生记者来到了德力股份。作为中国日用玻璃行业第一家上市公司,为何落址凤阳?工作人员杨波表示,这和凤阳盛产石英资源有很大关系。看着眼前这些晶莹剔透、造型别致的玻璃制品,居然是石英砂制成的,学生记者陆馨珂开始好奇这玻璃制品的加工流程。
熟谙生产技术的董保文伯伯告诉学生记者:“制作玻璃器皿,首先需要把石英砂在高温条件下熔成石浆,之后需要把石浆放进模具里塑形,整个制作过程长达两三天,且不容有任何差错,否则玻璃会破损,甚至会伤到人。”听着董伯伯的讲解,学生记者不仅增长了见识,更体会到了小小矿石光辉之变美丽背后的艰辛。
“的确,在落户凤阳的第一天,德力人就发扬不惧艰辛,勇于开拓的精神,在不到100天的时间里,实现从项目奠基到产品下线,把不可能的事情变成了可能,公司如今已实现10亿的销售额,产品销往全球70个国家及地区,得益于改革开放的政策和公司员工的辛苦拼搏。”工作人员王雪飞在介绍企业发展历程时说的这段话,让学生记者岳林夏忍不住感慨:“为振兴民族玻璃器皿产业而不懈努力、不懈追求的这种精神,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作为小学生的我们,一定要趁着年少努力学习,做新时代的追梦人!”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学生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36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202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