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年说蛇
04版:世界真奇妙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学生周刊》励志启智,开阔视野,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参与互动,集新闻性、知识性、趣味性、互动性为一体,是小学生成长的良师益友、参与互动的平台、沟通老师家长的纽带。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梅山路18号安徽金融国际中心B座29楼2903室

第376期  总第20期  2025年02月24日  星期一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376期  下一期
蛇年说蛇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admin 日期:2025-02-24

蛇年说蛇
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蛇这一独特的生物不仅以其神秘的形象引发人们的好奇与敬畏,更在文化的各个层面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从古老的图腾到绘画艺术的演绎,再到民俗传统的延续,“蛇”呈现出丰富多元的文化意象,如智慧、神秘、财富等。乙巳蛇年已至,本期给同学们带来“蛇”文化的那些事。

 

文物里的蛇
蛇,承载着先民对天地起源、生命繁衍的最初想象,古代先民对蛇的敬畏形成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蛇图腾。蛇的形象进而演变出象征平安的图腾,多用来装饰青铜器,并频繁现身于各类祭祀器具中。

出土于陕西西安东郊南殿村仰韶文化遗址的红陶贴塑蛇纹罐上的蛇纹表明蛇与仰韶文化先民的图腾崇拜有关,反映了他们对蛇的敬畏和信仰,也承载了仰韶先民对人口繁衍、家族兴旺的美好期望。


【新石器时代】红陶贴塑蛇纹罐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蛇纹也是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吉祥纹样之一。先民认为蛇能潜于深渊,能致云雨,颇具神秘力量,故用蛇纹(蟠虺纹)来寓意吉祥圆满。商末周初的蛇纹,大多是单个排列,春秋战国时代的蛇纹大多很细小,作蟠旋交连状。特别是春秋中期模印法与失蜡铸造法等新工艺的出现,以其独特的盘曲小蛇形象构成的几何图形的繁缛蟠虺纹盛行。
出土于陕西宝鸡益门村2号墓的金柄铁剑,剑柄为纯金质地,整体镂空,两面纹饰相同,由阴线纹组成蟠虺纹,其间饰有勾云纹,并镶嵌以圆珠形绿松石及料器。柄部有双虺相背组成的兽面纹,兽目以绿松石镶嵌,反映了当时人们的信仰、审美观念和文化传统,更是当时社会文化的重要符号。

【春秋】金柄铁剑(局部) 宝鸡市考古研究所藏


藏于故宫博物院的汉代双蛇纹长方砖,其表面以双蛇纹为主要装饰图案,两条蛇的形态生动,或蜿蜒盘旋,或昂首欲动,充满了动感与活力。采用了浅浮雕或阴线刻的工艺手法,线条简洁而富有力量感,将蛇的灵动与神秘刻画得淋漓尽致。通过对砖上图案的分析,可以了解到当时人们的审美观念、文化喜好以及对生活的态度。


【汉】双蛇纹长方砖 故宫博物院藏

 

绘画里的蛇
在古代书画的浩浩长卷中,蛇的形象屡屡闪现。出土于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的T形帛画,画面的内容可分上、中、下三部分,分别代表天上、人间和地下。天界部分,日月之间,端坐着一个披发的人首蛇身天帝,以一条红色长蛇之身作为载体,体现了古人对生命延续和再生的渴望。


【西汉】马王堆一号汉墓T形帛画 湖南博物院藏

敦煌石窟壁画中的蛇图像,大多生动活泼、千姿百态,不仅是一种装饰图案,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智慧的象征,如蛇身龙神、蛇身伏羲守宝、蛇舞菩萨、化蛇斗法等蛇元素壁画。榆林窟的壁画内容和风格与莫高窟紧密相连,是敦煌石窟艺术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榆林窟中有一幅描绘大蛇的画作,是依据经变文中劳度叉化作大树,而舍利弗化作大蛇,“长蛇缠树,大风劲吹,大树根拔而欲倒”这段文字而绘制的。画中的蛇被描绘得细致入微、形体庞大,展现了古代艺术家对蛇的独特理解,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蛇的复杂情感和深刻寓意。


【五代】榆林窟第16号窟壁画 后室东壁


民俗里的蛇
民间流传有“蛇盘兔,必定富”的俗语,在陕北等地,剪纸艺术中常出现蛇盘兔的造型,寄托着人们对富裕生活的期盼。在一些地区,人们认为蛇是家宅的保护神,当家中出现蛇时,不仅不会驱赶,反而会认为是吉祥的象征,寓意着家族的繁荣兴盛。
库淑兰剪纸作品 五毒 陕西省美术博物馆藏


每逢五月初五端午佳节,民间有喝雄黄酒、挂艾草的习俗,这背后亦有驱蛇避邪的考量。此外,在端午节期间,人们还会在门楣、窗户上张贴五毒剪纸,吃五毒饼,在儿童的肚兜、香囊上绣上五毒图案,以求消灾解毒、祛除病邪。蛇作为五毒之一,常出现在民间的服饰、刺绣、剪纸、年画等艺术形式中。
(来源:中国美术报微信公众号,有删减)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学生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36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202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