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保鲜食物有绝招
04版:世界真奇妙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学生周刊》励志启智,开阔视野,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参与互动,集新闻性、知识性、趣味性、互动性为一体,是小学生成长的良师益友、参与互动的平台、沟通老师家长的纽带。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梅山路18号安徽金融国际中心B座29楼2903室

第325期  总第20期  2023年06月19日  星期一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325期  下一期
古人保鲜食物有绝招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admin 日期:2023-06-16

科学放大镜
古人保鲜食物有绝招
炎热的夏季,来上一杯冰镇饮料或者一块冻西瓜,幸福指数直线上涨。与手电筒都算家用电器的年代相比,冰箱的普及无疑给普通老百姓带来不少便利。不过,在没有冰箱的古代,人们又是如何给食物保鲜的呢?


冰 窖
古代虽然没有冰箱,但是有冰啊!我国古代就有冰窖。冬天结冰时,将天然冰凿出来,储存到挖好的地窖里,这活脱脱就是一个天然的低温储存室。
据考,在周朝时,朝廷甚至还专门设立了“凌人”这种官职,专门负责取冰、用冰等事宜。《周礼》中曾记载:“有冰人,掌斩冰,淇凌。” 注云:凌,冰室也。在《诗经·七月》中记载:“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其中凌阴指的就是冰窖。但冰窖的形成,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能够享有“冰”的待遇,非王公贵族不能受。明清两代,冰更是紧俏货,炎炎夏日,只有特定的日子,能得到赏赐的极少数冰块。因此这种储存食物的方法,平民百姓也学不来、没条件学。
冰窖的使用一直沿袭下来,我国现存的诸多官家冰窖都已列入文保单位。
冰窖是权贵的享受,而普通老百姓最多拥有一个地窖,属于冰窖的低配版。冬天将收获的萝卜、白菜等食物放进地窖内,地窖内放一大桶水,利用水的比热容效应,食物可以保存至来年开春。这种接地气的方法,我国东北地区现在仍在使用。

冰  鉴
冰鉴是古代暑天用来盛冰,并置食物于其中的容器(俗称:古代的冰箱),它可是现代冰箱的始祖。冰鉴箱体两侧设提环,顶上有盖板,上开双孔,既是抠手,又是冷气散发口。

曾侯乙墓出土的冰鉴


《周礼·天官·凌人》:“祭祀供冰鉴。”可见周代当时已有原始的冰箱,只是冰并不是一年里时时都有,特别是在炎热的夏季,冰可谓弥足珍贵。具体方法是将冰块放在一个木制或青铜制作的箱子里。功能明确,既能保存食品,又可散发冷气,使室内凉爽。


不过冰鉴的使用阶层多为皇宫贵族或是王侯将相,普通老百姓基本用不上。

 


制 冰
每年大寒季节,官吏带领下属到冰冻河上凿采,再将冰块运送到冰窖里,用新鲜稻草和芦席做铺垫,将冰放铺垫上后,覆盖稻糠、树叶等隔温材料,密封窖口,待来年享用。
另外,在唐朝末年,人们生产火药开采硝石时发现,硝石溶解于水时会吸收大量热量,使水温降低,甚至结冰。于是,在大盆里加水,再放一个装水的小盆在大盆里,然后往大盆里加入硝石,小盆里的水就会结成冰。

水井保鲜
用不上高级玩意儿,冷水总是有的。办法总比困难多!夏天的时候,古人把食物放进木桶里,然后把木桶吊进水井里,让木桶的一半沉入水里,再盖上井盖。夏天的井水一般在20℃左右,这个温度远低于炙热的气温,剩饭剩菜保存一个晚上没问题,偶尔冰镇一个西瓜也是OK的。


直到今天,在一些水质清澈的溪流里,人们依旧喜欢将啤酒、饮料、西瓜等消暑食物放进清冽的水中进行“冰镇”。咬一口,应该都是大自然的味道吧。

食物加工
当前面几种条件都不满足的时候,还有一种办法也可以延长食物保存期。那就是对食物进行加工。比如:脱水、熏制、腌制、泡制……
总而言之,不能改变世界,那就改变自己!不过,这些办法只能是保存,而不是保鲜了。直到20世纪初,第一台压缩机式制冷冰箱问世,人类开始逐渐进入电冰箱时代,但今天的我们不得不佩服古代人的智慧。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学生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36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202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