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的力量
01版:封面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学生周刊》励志启智,开阔视野,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参与互动,集新闻性、知识性、趣味性、互动性为一体,是小学生成长的良师益友、参与互动的平台、沟通老师家长的纽带。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梅山路18号安徽金融国际中心B座29楼2903室

第218期  总第20期  2020年06月28日  星期日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18期  下一期
传承的力量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admin 日期:2020-06-28

传承的力量
□方  芳  江炎魁  朱惠惠
参与学校  和县历阳第四小学 
          全椒县六镇镇明德小学
学生记者  程欣怡  张  宸  孙欣然  贾慧玲  孙文婕  谢天祺
          梁思慧等
指导老师  孙  敏  许元军  朱先平  范茂龙  胡守华


学校是文化传承和创新的基地,为喜迎今年6月13日我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来自本报和县历阳第四小学和全椒县六镇镇明德小学的学生记者们,分别采访了“和县莲湘舞”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王恒年奶奶和“手狮灯”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韩正平爷爷,在与“大人物”的对话中,聆听传承故事,学习非遗技艺,争当小小传承人。他们还以小学生记者视角采访了校园里的非遗文化传承接力者,用文字记录传承故事。
趣味由来“打莲湘”
嘀!按下时光倒时器,我们回到5月,走进和县历阳第四小学。哇,这里好热闹!王恒年奶奶和“莲湘舞”县级非遗传承人赵玲老师,正在和同学们分享非遗传承故事呢!
“王奶奶,您能介绍一下莲湘舞吗?”“王奶奶,您为推广莲湘舞都做了哪些努力呢?” 
面对学生记者的提问,王奶奶介绍道,莲湘舞也称作打莲湘,相传很久以前,在热闹红火的新春期间,一群乞丐来到大户人家的门前乞讨,其中一个乞丐手里挥舞着短棍,边跳边唱,嘴里说着吉祥话,这户主人被逗得哈哈大笑,打赏了他食物和财物。其他乞丐见状便纷纷效仿,于是一众乞丐拿起棍子跳起来……“打莲湘”是从最初乞丐手里的棍子,变成了如今好看的舞蹈道具。莲湘舞可以由一个人手拍主板唱歌,其他三四个人手摇莲湘做各种舞蹈动作,配合着唱歌的人,边打边唱。王奶奶边说边演示,大家听得入神,看得高兴,学得也起劲……
学生记者还了解到,王奶奶自1997年退休后,牵头成立和县老年大学“打莲湘”表演队,进入乡村、街道社区表演,也深入中小学校园进行非遗文化传承的指导。“未来我要继续发挥余热,为四小的学生和家乡的孩子做永不停歇的‘莲湘舞’的文化传承人。” 

传承在心也在行
活动过程中,学生记者还分别采访了历阳四小范劲校长和该校德育主任、莲湘舞指导老师孙敏。范校长介绍道,学校自去年开始启动非遗传承活动,先后约有一百多名少先队员参与其中,在每日的大课间活动中专门安排了莲湘舞的教学,还挑选了一些水平突出的少先队员成立了莲湘舞蹈队,莲湘舞已经真正地走入校园,走入课堂。
孙老师说:“我读小学时常看莲湘舞表演,心中很是羡慕,现在作为莲湘舞四小的传承人,我珍惜每一次的学习机会,也会努力让莲湘舞的文化种子在我们校园内生根发芽,熠熠生辉。”采访结束后,学生记者纷纷发来感想:对“莲湘舞”的传承不是一种信念,更要落实在行动上。在以后的校园文化建设中,作为学生记者的我们会积极献言献策,同时努力学习,争做莲湘舞的小小传承人。

 

寻访传承接力者
嘀!跟着时光穿梭机,我们来到全椒县六镇镇明德小学,该校是滁州市和全椒县两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将省级非遗项目“手狮灯”和滁州市非遗项目“六镇高跷”引入课堂,在非遗课堂里都有哪些故事呢?学生记者刘孟璇来到学校操场一探究竟,“我看见几位男同学正在向韩正平爷爷学习手狮,韩爷爷的展示太精彩了,同学们都佩服得直鼓掌。”韩爷爷还向大家分享了自己的经历:“在我小时候,其实并不喜欢这狮子,觉得它不仅重乎乎的,还没什么用。接触之后我发现手狮原来挺简单的,后来就爱上了舞狮,一直跟着父亲学习,也完成了我当传承人的梦想。”
手狮灯表演一般由五人组成,一人引球,四人舞狮,赵雨彤同学在接受学生记者采访时说道,学校在非遗项目手狮灯的基础上,编排了儿童手狮舞《村娃闹春》。“手狮舞分为引球和舞狮两个部分,我们有32名表演者,我担任‘引球手’角色。”
蒋雅婷同学所在的女生组负责舞狮,一开始她们跟着韩爷爷学习弓箭步,练习上肢动作,熟练后手脚配合。“几天之后就拿狮子练了,刚开始用手举着狮子的时候还挺好玩的,一分钟,三分钟,五分钟,大臂小臂开始发酸了,头上的汗珠纷纷滚落,脚也开始不停地抖动起来。” 

争做“小小传承人”
张欣悦同学学习手狮一年有余,这期间跟随韩爷爷前往多地演出。“我认为,凭借着我们小小的力量还不够传承这份文化,但是有我们大家的力量,一定可以将这份文化传承下去。”  
再来看“六镇高跷”课堂,几位女同学,每人一对小高跷,一腿绑一个,要绑三次,小腿上绑两次,脚面上绑一次。如果松了很容易摔倒,有同学摔了很多次,爬起来继续练习不放弃,也有同学不用扶墙就能熟练行走,嘴里念着“一二,一二……”杨海娟同学练习踩高跷,一开始不觉得累,后来走着走着脚就没有知觉了。有的时候,重心不稳,还会摔跤,摔得屁股都疼。“但熟能生巧,我一定会努力!”


看到同学们都这么努力,学生记者杨秋羽感慨道:“非遗是我国的宝贵财富,我们要把这精神财富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作为小学生应该行动起来,让全世界知道,我们没有忘掉这些传统活动,我们会把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直传承下去!”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学生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36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202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