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制衣工艺
01版:封面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学生周刊》励志启智,开阔视野,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参与互动,集新闻性、知识性、趣味性、互动性为一体,是小学生成长的良师益友、参与互动的平台、沟通老师家长的纽带。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梅山路18号安徽金融国际中心B座29楼2903室

第207期  总第20期  2019年12月19日  星期四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07期  下一期
探寻制衣工艺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admin 日期:2019-12-19

探寻制衣工艺
□韩如意  姚  勇
参与学校  桐城市北街小学

学生记者  黄美程  陈清华  许文婷   汪  江  叶  伟  叶李澜等
纺织和服装工业,是中国最大的传统产业。它在“全面小康”建设中,担负着实现人民丰衣足食,以至“美衣美居”美丽中国梦的历史使命。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的服装行业融入世界,“中国制造”享誉海外,繁华霓裳的背后,是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服装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那么一件衣服是怎么制作出来的?服装的面料、设计、制作又蕴含着哪些学问呢?让我们一起来探索我们的身上究竟“穿”着哪些秘密吧?
11月28日下午,来自桐城市北街小学的学生记者代表,走进安徽苏博伦服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苏博伦),他们走进生产车间,参观设计、样衣、生产、包装等环节,了解每个车间、每台机器和每条流水线的操作运行,体验智能化生产线和个性化定制,感受了工人们的工匠精神,学生记者们无不惊叹科技发展带来的好处。

“穿”在身上的高科技
车子缓缓进入了厂区,一排排冬青树在冬日暖阳的照耀下,碧绿碧绿的,微风吹拂着树梢,仿佛招手在欢迎大家。“安徽苏博伦服饰有限公司成立于2010年,是集专业设计、开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现代化工厂。”活动在工作人员张叔叔的讲解下拉开了序幕。学生记者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一进门便迫不及待地四处张望。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精美的男西装,旁边悬挂了一个大屏幕,大家带着满是好奇的心情,忙不迭地涌上前去一探究竟。原来这是衣镜选款,它可以实现智能试衣、自主选款等诸多功能。往前走,是一个小房间。“咦,这个小房间是干什么的?”张叔叔讲道:这是3D量尺,利用红外线测距技术,快速准确地自动生成人体3D模型,同时精确测量出多项身体数据。黄美程不禁感叹道:太不可思议了,可以智能试衣,还可以选自己喜欢的图案,简直太方便了!
科技在迅速发展,苏博伦也由曾经的人工制作,变得越来越智能科技化,走到针织车间时,董事长黄叔叔讲道,这是由电脑针织机械来完成的车间。这个机器每天可以制作50~60件毛衣,相当于以前400人手工针织的产量。汪江听了讲解员的话,不禁惊讶起来:400人呐,400人才抵得上一台机器,可想而知,现在的机器是多么的智能、先进!

神奇!图案会自己跑出来
接下来到了电脑绘图的环节,程序员黄叔叔正在设计图纸,一幅幅样式新颖的图案在电脑上呈现出来,服装要想卖得好,这可是最为关键的一步。“这相当于人的大脑一样。”
叶李澜好奇地问道:这其中是不是需要编程方面的知识呀?黄叔叔耐心地讲解道,是的,通过电脑程序,来控制衣服的各个部位。如果你在电脑上画了一朵花,那么衣服上印的图案就是一朵花。“真神奇,这些图案像是自己跑出来一样,不一会就成型了,机器的工作效率真是太高了!”高思蓓叹道。“是啊,这都归功于发明家的发明创造,所以你们要努力学习科学知识,发明出更先进的机械,这样生产的效率就更高了!”工作人员讲道。
叶伟:当得知一件衣服的制成,有那么多的环节,而且每一道程序都要经过严格的检验。我深刻地体会到作为一名学生记者,不仅要关心身边的小事,也要把眼界放宽,了解更多的行业,更要敢想、敢创新。

飞针走线技艺高
往前走,视野变得开阔起来,这就进入了工厂的核心部位———生产车间。这里的工人正在忙碌着,耳边全是缝纫机“嗒嗒”的声响。看到学生记者们来参观,她们微笑着打个招呼,可丝毫不影响手中的活。看到一件件衣服在她们灵巧的手中瞬间变化着,一旁看得目不转睛的学生记者们忍不住大呼“厉害”。
“这里每个小组都有不同的职责,有的缝制商标,有的负责钉扣子……每组负责制造不同款式的衣服,组里的每个人也有不同分工。”学生记者们在参观过程中绝不是走马观花,他们时而认真聆听讲解员的介绍,时而看着工人们忙忙碌碌的身影,时而快速地在笔记本上记录着。
原来一件衣服从布料变为成衣,不是简单的缝纫而已,要经过这么多道工序,学生记者们直呼“神奇”。“咦,这些打包装箱的衣服是运往哪里的?”黄佳蕾问道。“这些衣服都是送往欧洲的,许多欧洲国家的衣服都是由中国生产制造的。”原来,这里的衣服不仅只供应国内,还远销国外呢。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井然有序的工作环境,科学而精细的生产流水线,工人们娴熟的操作让学生记者们开拓了眼界,做工优良的服装成品更是让学生记者们赞叹。工人叔叔、阿姨们工作的艰辛也使学生记者们懂得了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专心、细心、尽心,要传承工匠精神,全力以赴去做好。正是这种工匠精神,才让“中国制造”的名片越来越响亮。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学生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36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202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