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溪河畔览古今
01版:封面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学生周刊》励志启智,开阔视野,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参与互动,集新闻性、知识性、趣味性、互动性为一体,是小学生成长的良师益友、参与互动的平台、沟通老师家长的纽带。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梅山路18号安徽金融国际中心B座29楼2903室

第206期  总第20期  2019年12月19日  星期四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06期  下一期
清溪河畔览古今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admin 日期:2019-12-19

清溪河畔览古今
□吴  琼  吴雄峰
  特约通讯员   吴福贵
  参与学校  池州市贵池区杏花村实验学校
  学生记者  张婷婷  胡培硕  王慧妍  吴  优
            王妍云虹  徐章缘等


“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早在唐天宝年间,李白游览古池州城护城河——清溪河时便发出了这样的感叹。现在的清溪河经改造,已成为一条历史的河、文化的河,一条流淌着盛赞池州“千载诗人地”优美诗篇的池州母亲河。
11月22日下午,来自池州市贵池区杏花村实验学校的20名本报学生记者身穿红马甲走进清溪河景观公园,他们登上百牙塔,走进池州好人馆,漫步清溪诗画长廊,解密古池州牌坊文化以及傩文化,下面让我们跟随他们的脚步一起去看看吧!

百牙塔的前世今生
第一站,我们来到了河畔边上的百牙山,百牙塔矗立在百牙山头。拾级而上,一棵棵高大挺拔的大树拔地而起,像一位位军人站立着;一棵棵绿油油的小草,在风中微微摇摆仿佛在对学生记者说:“欢迎你们,欢迎你们!”
张婷婷:百牙塔是池州的古迹,于明嘉靖十七年(1538年),是一座文峰古塔。明初的池州府是南京的直隶府,当时商品流通量很大,渐渐就形成了这里的港口街市。船运的盛行,促进了物流转运业(那时称“牙行”,也称“牙户”)的发达。为了“取地理补短益年卑之象”“大培池州风水之不足”,企求生意兴隆,货船平安,使往来的“舟”有“桩”系稳,故在从事运输业的牙户约百家,集资修塔,以求福佑:故名百牙塔,这就是气势宏伟的百牙塔的来历。

好人馆引领道德风尚
一位好人就是一面道德旗帜,一群好人可以引领时代新风。挥别百牙塔,学生记者正式进入清溪河景观公园,行进不久,矗立在不远处的池州好人馆便吸引了大家的目光。在这里,有连续工作30小时在岗牺牲的好警察傅文鸿;一人赴火海、众人得平安的平民英雄罗腊英;街头救人的最美护士徐晓霞;热心公益,捐资一千余万元的青年企业家丁常青;坚强到让人难以置信的伟大母亲许多贵……一个个闪亮的名字、一幅幅生动的图片、一段段感人的文字、一件件鲜活的事例,生动展示了池州好人的先进事迹,让学生记者感受到满满正能量,感受到好人就在身边。大家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参观了全馆,讲解完毕后他们还久久不愿离开。
胡培硕:一个个好人故事展现在我们面前。在这里,通过照片、文字、视频等多种形式我们看到好人典型和他们突出的事迹。他们来自各行各业,甚至就在我们身边,好人馆里的每一个好人都是我们的榜样,我们一定要向他们学习!

诗画墙前看千载文化
“大家快来看这是哪首诗?”“快来快来,这首诗不是我们上个月才学的么?”……离开好人馆,学生记者继续前进,下一个目的地我们来到了清溪诗画长廊。
池州,又名秋浦,有“秋浦仙境”之称。李白曾五次游秋浦,写下了45首诗篇,尤以《秋浦歌十七首》最优美,足见秋浦仙境的摄魂魅力。诗仙的诗也吸引了无数文人雅士纷纷寻踪而来,一睹秋浦仙境的奇特自然景观,写下了数以万计的绝美诗文,秋浦河因此被誉为“流淌着诗的河”,池州也有了“千载诗人地”的美名。
学生记者漫步清溪河畔,触摸研读那一首首绝美诗文,纷纷感叹:“这些诗句真的太美了,改天我一定要专门抽一天时间来好好品读。”

牌坊文化悠久绵长
沿着诗画墙拾级而上,牌坊广场的“清心逸志”牌坊映入眼帘,一百八十多块花岗岩雕刻的“池州府历代坊表” 分立两边。
牌坊不仅是记载历史过往的书籍,也是各种文化的结晶,透过它可以看到文明古城的悠久历史。立牌坊是旌表德行,承沐后恩,流芳百世之举,是古人一生的最高追求。在古城池州有各种牌坊一百余座,在牌坊街一条不足一里长的街道,就有四五十座牌坊。
如今的池州古城已焕然一新,在绿树簇拥中,牌坊广场无疑给清溪河公园增添了一处亮丽的风景。在这里,学生记者透过牌坊看到了古池州城的繁华,更看到了古城深厚的文化积淀。大家纷纷表示此行不虚,回校后一定要认真学习,让牌坊文化能够源远流长。

探秘戏曲活化石
傩文化广场是此行的最后一站,池州傩戏是一种古老的地方戏曲剧种,被誉为戏曲活化石,以其古朴淳厚的魅力打动人心。池州傩面具吸收和融汇了儒、释、道、巫的宗教意识和民俗、雕、绘画等内容,是民间艺术的精华。2005年5月,池州傩戏被国务院列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份,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池州市贵池区为“中国傩文化之乡”。余秋雨就曾在《文化苦旅》中的《贵池傩》中写道,“若要触摸中国民族的精神史,哪能置傩于不顾呢?”
作为傩文化之乡的一员,学生记者们都以家乡的文化瑰宝为傲,听到讲解员说到因为有傩事的自然村在不断萎缩、演艺班子青黄不接、质量不断下降的现状时,大家纷纷表示一定要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为文化的传承做出自己的贡献。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学生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36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202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