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眼镜大变化
04版:小眼镜大变化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学生周刊》励志启智,开阔视野,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参与互动,集新闻性、知识性、趣味性、互动性为一体,是小学生成长的良师益友、参与互动的平台、沟通老师家长的纽带。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梅山路18号安徽金融国际中心B座29楼2903室

第193期  总第20期  2019年06月24日  星期一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193期   下一期
小眼镜大变化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admin 日期:2019-06-24

科学放大镜
小眼镜大变化
来,同学们,数一数,身边多少小伙伴的鼻梁上架着眼镜。数了半天,有没有忘了你自己呀?据统计,我国小学生的近视率为40%,而8到18岁的城市青少年的近视率则高达80%。现代电子设备泛滥,随处可见的屏幕,被认为是近视率提高的罪魁祸首之一。那么,如果是在没有电子屏幕的古代,还会有人近视吗?答案是肯定的,因为毕竟就算是现代,也有纯看书把眼睛看坏的学霸存在。
历史上记载过几位有名的近视眼,其中少时砸缸后来写出了《资治通鉴》的司马光,曾自述“素有眼疾,不能远视”。南宋《石林燕话》也有写,欧阳修的眼睛看字很艰难,只能叫人念给他听,可以说是非常身残志坚并且有钱,毕竟还能请得起会认字的小厮。
西方也很早就对近视有一定的了解。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被认为是第一个定义近视的人,他使用了μύώψς一词,来形容自己需要拉近距离,才能看清东西的眼睛状况。他还发现了近视眼患者的一个规律:他们眼球更为突出,这基本与现代医学对于普通近视的看法相一致了。
未患有近视的正常眼球呈现球状,眼睛的视觉成像能够正好聚焦在视网膜上。而近视眼使得眼球畸变突出,成像在视网膜之前,产生模糊。根据这一发现,亚里士多德认为按压眼睑,能够短暂使视觉成像更接近视网膜,使得看东西能够更清晰一点,不过这种治疗方式听着就非常自虐。


1825年的时候一位名为Purkinje的人在书中读到,如果睡觉之前将两袋装有铁屑的袋子放在眼睛上,第二天视力就能一定程度上地恢复,书上的解释是铁屑有磁力,这些磁力帮助治疗了近视。
但Purkinje认为这不关磁力的事,而是因为重压眼球的缘故。所以他尝试将两个接近250克的小袋子分别压在两个眼睛上,睡了一觉醒来之后,果然发现视力较前一天有所变好。这个在原理上,基本与现在所使用的角膜塑形镜相似,都是通过夜晚对眼角膜进行按压塑形,使得第二天视觉成像,能够更好地聚焦在视网膜附近。只能说这种折腾眼睛的方式还是太凶残,即使是现在,大部分近视的人,也都未必能下定决心做眼部手术,而是选择使用眼镜。
古人同样也下不了这个狠心,所以他们开始研究外在的视力工具,并将其一步步变成了我们现在的眼镜。相传古罗马的尼禄皇帝,使用一片抛光的翡翠来帮助自己观看远处角斗士的决斗,同时也有记载称他用装满水的鱼缸来帮助放大印刷出来的字。


现在普遍认可的第一个眼镜,是在1268到1300年之间由意大利人发明的。当时还没有完善的验光技术,因此所谓的眼镜也不过是两片被连在一起的放大镜,甚至连支撑的脚架都没有。同时也诞生了单片眼镜,也就是影视剧里经常出现的,用链子栓在口袋里,要用的时候才拿出来戴在眼睛上。
无论是单片还是双片,都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眼镜,只能说是在脸上戴了个放大镜。如果一个人长期戴下去还能不晕,那他可以直接通过宇航员测试了,这平衡力不是一般人。
直到16世纪早期,为了能让近视的教皇十世看得清楚,才发明了真正的凹透镜,也就是现在的眼镜形式,而不是放大镜式的凸透镜。虽然眼镜早早就有了,但完整的眼镜架却在1752年才被制造出来,由眼镜设计师詹姆斯·艾斯科发明了可以折叠的眼镜脚架,人们才最终抛弃用丝带把眼镜绑脸上的做法。


除了完整的眼镜架,眼镜史上的另一大进步是散光镜片的发明。大部分近视的人,都带有一定程度的散光。一般散光是由于角膜屈光面凹凸不平,让进入眼球的平行光线无法继续保持平行,最终在视网膜的成像上产生了位移,造成重影、影像畸变。
左:正常                          右:散光

因此即使通过镜片矫正了视力,但如果继续保留散光的话还是看不清。好在1825年时,乔治·艾力发明了一种凹面柱面透镜,它能够一定程度上对位移的光线进行校正,使得看东西不再重影或扭曲畸变。
至此眼镜基本上发展出来了最终形态,除了风格的发展和部分技术的进步,我们现在的眼镜在功能上并没有什么大的改动。但这距离第一副眼镜已经过去了五百多年,距离按压眼球提高视力、用鱼缸帮助看书过去了快一千年。
所以说虽然近视很悲催,但作为一个现代近视眼也算是不幸中的万幸了。右面这张图,看过的请举手。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学生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36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202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