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青年报·学生周刊》励志启智,开阔视野,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参与互动,集新闻性、知识性、趣味性、互动性为一体,是小学生成长的良师益友、参与互动的平台、沟通老师家长的纽带。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梅山路18号安徽金融国际中心B座29楼2903室
那年12岁 冬日的小山村显得格外宁静!笼子里的那几只鸡似乎也懒得“咕咕”几声,不想告诉人们,天快亮了!我缩在没有多少热气但却厚重的被窝里,真不想爬出来!透过呼呼响的窗户纸,我感觉对面的黑山头还没泛白,但是母亲已经呼唤好几遍了,我只好一骨碌爬起来套上冰冷的衣裤。 胡乱洗漱一把,赶紧来到锅灶下熟练地生火。我从8岁开始就会自己炒饭了,乡村的女孩子能够上学已是父母给我们最大的恩惠,那时可没指望父母把早餐做的现成的给我们吃。但勤劳的母亲把锅灶边堆满了金黄的松针毛,火舌吞噬着松针毛烧得锅里的水立刻沸腾起来,我全身也开始热和起来。洗干净锅,倒点咸小菜拌在干饭里,炒几下,这是那时的我们最美味的早餐了——既不用放油,也不用炒菜,还特别饱肚子!我扒拉了两大碗咸菜拌饭,拎着书包出发了。 田地里蒙着一层厚厚的白霜,白霜把厚黑的天幕拉开一道光束,可隐约见到白霜下面僵化的土地,坚硬而干裂。山地里刚刚出土的麦苗显得那样怯弱,原本嫩绿的叶子已被冬姑娘贴上了自己的标签,耷拉着脑袋,像我这双被冻烂了的手。田边的小池塘听不到水哗声,似乎是冻住了。捡起一个小石子扔过去,“哧溜”一声滑出去不见了。每到这时我便怀念春天的小路,走在路上,风中送来的不是青草味儿就是花香味儿;夏天也不错的,高大的树木撑起了一把把大伞,早上路上也不热,蛙声蝉鸣声应和着,此起彼伏,像一首首交响曲;秋天就更棒了,没吃饱的时候,爬上路边的柿子树上吃饱了再走。那时,柿子还没红我们就吃光了,硬邦邦的黄柿子,有时候把我们噎得脖子发直。但是我们仍然感谢大自然的馈赠,让我们苦涩的童年充满了乐趣,也让我们能够茁壮地长大。 冬天的山村呼声更甚,让单独走在小路上的人,心里发毛。那落光了叶子的光秃秃的树干在风中摇曳着,像在悲泣,又像在疯狂的舞蹈。偶尔“咯吱”一声响,被风卷折下来,吓得我拼命奔跑。“慢毫,慢毫子……”隐约听见风中有呼喊的声音,我不敢回头看,但是声音越来越近,像是父亲的声音。我终于回过头去,见到的是忽闪忽闪的火红的火把,映得黑幕像烧了个大窟窿——是父亲举着火把送我来了,火把烧得噼里啪啦地响,应该是他折了路边的一棵竹子烧起来的。我突然心里一酸,涌起一股感动,我们山村家家子女多,父亲一辈基本都埋头干力气活,糊一家人的嘴巴,每天累得倒床就睡着,对于子女的陪伴或关怀什么的是从来没有的。 天还没有亮,我看不见父亲的脸,只看到朝我晃近的火把。我大声喊着:“我没事儿,你回去吧!”然后一口气朝学校方向跑去。跑到小山坡旁,回头一望,那火把还在小路上燃烧着!山头天幕已拉开帷幕,渐渐露出鱼皮白,路上开始晃动着同学们的身影,我还似乎听到了教室里同学们朗朗的读书声。我抱着书包飞速冲进他们的行列,那是我们最快乐的天地。 多年以后,我从走上学的山路改成了去上班的马路,石子路变成了水泥路,路上再不见火把,却亮起了一盏盏路灯。而不变的是,我走去的目的地,始终是学校。那时的火把不仅燃烧在我上学的路上,也始终燃烧在我今后人生的道路上。每到前方充满迷雾时,我便似乎看到了那火红的、温暖的、冬夜里的火把,照亮我前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