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里乐“陶陶” 话说校园
01版:封面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学生周刊》励志启智,开阔视野,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参与互动,集新闻性、知识性、趣味性、互动性为一体,是小学生成长的良师益友、参与互动的平台、沟通老师家长的纽带。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梅山路18号安徽金融国际中心B座29楼2903室

第112期  总第20期  2016年12月19日  星期一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112期  下一期
我们这里乐“陶陶”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代蕊 日期:2016-12-19

“我是阜阳市颍东区和谐路小学五(6)班黄翔飞,我特别喜爱陶艺,它让我感到艺术的神奇。我塑造了《火影忍者》中的忍者,栩栩如生,这着实让我在班里火了一把,收获了很多粉丝,我特有成就感……”陶艺是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有几千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12月8日下午,在阜阳市颍东区和谐路小学的陶艺馆内,同学们叽叽喳喳地向小J描述着自己对陶艺的理解和热爱。

自己动手乐“陶陶”
    走进陶艺馆,小J就被眼前热闹有序的景象所吸引。拉坯机前,同学们分工合作、精细淘选,把黄泥过滤、沉淀、淘去杂质、揉胎泥、定状、手工盘位、拉坯。不一会,一件精美的陶罐模型就诞生了。工作台前,同学们拿着半干的陶坯,屏息凝神,正在一丝不苟的雕刻着小花、小草、小人、小故事,一个个胸有成竹,俨然一个个小艺术家。
    一位同学在雕刻小鸡图案时,只雕刻了一条腿,立刻引来一阵大笑。被笑的同学煞有介事地说:“这叫金鸡独立。”嘿,这场圆得好,也算是天衣无缝。“噗嗤……”别人还没反应过来,他自己倒先笑了,结果又引来一阵笑声。
    “我用陶艺创作了一幅作品《全家福》。爸爸说,每当看到我的这件作品,就觉得我们的家庭是天下最幸福的家庭。”六(5)班姜晓梅同学说。
    六(3)班庞宇璇也抢着介绍:“学校开了陶艺课,我可激动了,第一个报了名。现在我是拉坯最好的,但我长大并不想向这个方向发展,我还有更宏大的目标,我只是把陶艺当做提高能力的一个途径。不论我学得怎样,它都会给我的童年留下美好的回忆!”

教室中最忙碌的身影
    这间教室里,有一个人最为忙碌。他像一位披蓑戴笠、荷锄以耕的农夫,看哪株“禾苗”需要浇灌、需要阳光、需要追肥,他就会出现在这株“小苗”的身旁,他就是同学们口中此起彼伏喊着的“李老师”。
    李俊,安徽省非物质文化传承人。1980年,出生于著名的中国书画艺术之乡太和县,自小喜爱绘画,快乐的童年在泥巴里翻滚,做小鸡、鸟哨、小猫、小狗……
    1998年,他考入阜阳市艺术学校,师从丁南洋、王建华教授从事泥塑专业。在泥塑的过程中,吸取了阜阳民间美术剪纸等艺术元素,又师从民间工艺大师王家和,并融会程建礼大师的剪纸。李老师以阜阳浓郁的乡土文化为背景,把剪纸中的朴拙、光怪陆离、鬼使神差结合起来,创作了多种形式的陶瓷艺术,摸索出一套完整的以土窑烧制为主的制作传统工艺。如今,他的艺术成就硕果累累,在阜阳市民间文化艺术界,他成了响当当的名人。
    现在的陶艺社团在全校60个社团中,是绝对的“香饽饽”。那种化腐朽为神奇的魅力,那种在泥土中开放出的灿烂艺术花朵,深深地吸引着同学们。陶艺馆,也成了同学们心中最向往的地方……

李老师有话说
    在这个喧嚣浮躁的世界,教育也难逃其扰。未来是孩子要去的地方,如何守住文化的根,挖掘传统文化资源;如何打通历史文化和现代文明的通途,用文明净化孩子心灵;如何在孩子的血液中植入传统的基因,在泥土的腐朽和神奇中培养孩子的艺术修养,在我们脚下这方热土中寻找艺术教育的突围?也许,随着北照古陶的入住和实践,这些疑问逐渐会有一个清晰的答案。

TIPS:
    中国传统陶艺制作源远流长、种类繁多,至今已有几千年历史。
    发源于阜阳市颍东区北照寺的古陶,其产品工艺源于有上千年历史的北照寺七十二座老连窑。北照寺明武宗正德年间《颍州州志》记载:“州东三十六里,颍河北岸,隋大业年间置县,属汝阴郡,唐武德年间废县,即今北照寺。”明正德年间《颍州州志》记载:“明太祖(朱元璋)驻跸于此,洪武初奉敕建。”七十二座老连窑就坐落在北照寺,从遗址出土的刻有洪武年造、临江府、新愉县、南昌府、南昌县、洪武四年造等的古砖上看,七十二座老连窑曾为南京明皇城提供城砖。
    目前,阜阳北照寺古陶工艺系列产品已有黑陶、彩陶、紫砂陶三大类,数百种工艺品。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学生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36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202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