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头鞋里故事多
04版:世界真奇妙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学生周刊》励志启智,开阔视野,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参与互动,集新闻性、知识性、趣味性、互动性为一体,是小学生成长的良师益友、参与互动的平台、沟通老师家长的纽带。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梅山路18号安徽金融国际中心B座29楼2903室

第104期  总第20期  2016年10月27日  星期四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104期  下一期
虎头鞋里故事多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本报记者:小 米 陈 静 日期:2016-10-27

本期参与学校:蚌埠市凤阳路第二小学
学生记者:五(3)班  孙俊奇  五(3)班  刘思萌  五(5)班  李昊澄  六(3)班 孙智瑜

初次相遇
    说起婴儿穿的虎头鞋,家长们或许还有些许的印象。可是要是问起今天的小学生朋友们,怕是很多人都挠挠头皮,一脸茫然。在很多北方人的印象里,以前谁家只要生了孩子,不论男孩和女孩,家人都要给孩子做虎头鞋穿。
    蚌埠市淮上区的丁源、罗纪华是蚌埠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虎头鞋的传承人。夫妇俩从事这门手艺已经二十多年了,可如何让虎头鞋更好地传承下去,是摆在他们面前最头疼的问题。
    10月11日,小米和蚌埠市凤阳路第二小学的学生记者们,来到了丁源、罗纪华夫妇的住所,拜访他们的虎头鞋制作间。虎头鞋的制作完全远离机械化的重复生产。从选料到缝制全部手工完成,尤其是丁大爷家的鞋子,更是全手工操作,一双鞋得花上一个多星期的时间才能完成。即使耗费这么长的手工时间,一双鞋子的售价也就在三百多块。算上时间成本并不划算,而这双鞋在销售市场也常面临要价高的尴尬局面。

虎头鞋里的往事
    那为什么丁源、罗纪华夫妇还要选择继续继承这份手工艺活呢?
    在向丁源、罗纪华夫妇了解原因的时候,他们给我们传递了一个感人的故事。原来,丁源已经是虎头鞋的第四代传人了,丁源是在母亲的熏陶下开始学习虎头鞋的制作。母亲希望有人能够把虎头鞋的制作方式传承下来,作为最小的儿子,他理所应当接受母亲的提议,把母亲的这份心愿完成。
    虎头鞋在当地有很好的寓意。小小的虎头鞋承载的是家人对于孩子深深的祝福。“一则保孩子一生平安、茁壮成长;二则寓意着吉祥如意、福气冲天。”那鲜艳的色彩,神气的虎头造型,在很多人的记忆中占据着独特的位置。时过境迁,虎头鞋如今更多地存在于人们的记忆中,成了时下的稀罕物,会做的人大多也都是上了年纪的老人。
    现场,丁大爷给小记者讲解了制作一双虎头鞋的基本工序,缝、绣、纳等。从直观的操作和技艺中了解到非遗所蕴含的丰富的文化底蕴。虽然现在的丁大爷表示:“因制作工艺复杂,愿意学习这门手艺的人越来越少!”但是丁大爷的作品在安徽省民俗博物馆和蚌埠市民俗博物馆皆有展出,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丁源、罗纪华夫妇的传承手艺的肯定。

小记者有话说
    在下午的参观结束后,小记者刘思萌感慨道:“今天了解了虎头鞋的发展历史和工艺特点,也深深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关注和了解这种宝贵的民间技艺。”而小记者李昊澄则认为:“进入二楼就能看到很多双大小不一的颜色鲜艳的虎头鞋,真让人爱不释手。听了爷爷奶奶的介绍,我才明白,一双虎头鞋的制作极其不易,需要很多繁琐的工艺,一周左右才可以完成。”
    小米的话:也许虎头鞋离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远,但是藏在虎头鞋里的传统习俗和美好祝愿,每一个穿过它的人都不会忘记。其中的一针一线都包含着长辈们的绵绵深情和满满的祝福!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有吉祥寓意和使用价值,虎头鞋里的魅力还真不少!

指导老师  杨  静  刘  锦

 学生记者们和丁源、罗纪华夫妇的合影


虎头鞋在给我们讲故事呢


传承人正在给小记者讲解虎头鞋的制作过程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学生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36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202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