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红色基因感受安徽崛起-少先队员代表本报学生记者追寻习总书记视察安徽足迹
01版:封面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学生周刊》励志启智,开阔视野,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参与互动,集新闻性、知识性、趣味性、互动性为一体,是小学生成长的良师益友、参与互动的平台、沟通老师家长的纽带。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梅山路18号安徽金融国际中心B座29楼2903室

第102期  总第20期  2016年10月10日  星期一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102期  下一期
传承红色基因感受安徽崛起-少先队员代表本报学生记者追寻习总书记视察安徽足迹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刘形捷 代 蕊 日期:2016-10-10

学生记者  杨艳玲  王子豪  童牧天  王  博  万博涵  尹芊冉  黄欣怡  吴婧祺  王珺(jùn)怡  李泽钰  朱沐阳子
    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迎接中国少年先锋队成立67周年,9月24日~25日,“传承红色基因·感受安徽崛起”主题实践活动拉开序幕,11名优秀少先队员代表、本报学生记者追寻习总书记在安徽视察足迹。活动由团省委、少先队省工作委员会,团省委少年部、安徽青年报社承办,《安徽青年报社·学生周刊》编辑部、省学生通讯社、凤凰安徽协办。
    两天的时间,少先队员们变身红领巾学生记者,前往金寨县红军广场、革命博物馆、白塔畈镇光伏基地、中科大、大包干纪念馆、沈浩事迹陈列馆等实地走访,并采访了大包干牵头人严金昌爷爷等人,用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文字与照片感受家乡发展变化,记录安徽奋力崛起的历史进程。

红色之旅第一站——金寨县红军广场
    一路乘车,大家伙儿先是来到了位于大别山腹地的金寨县红军广场。“金寨是我的家乡。”学生记者王博骄傲地介绍。来到自己的地盘,王博立马变身活地图,还为司机叔叔指路呢。
    感受了红军广场的庄严肃穆之后,学生记者们排着队,走进金寨县革命博物馆,开启采访模式。
    一开始,大家都有些胆怯,有些游客拒绝接受采访,这让学生记者们难免有些挫败感。于是,小J给大家透露了一个采访“秘诀”——脸皮厚。学生记者们相互鼓励,重振信心,分为四组,积极展开采访。这时,学生记者万博涵遇到了一位非常健谈的叔叔,她感叹道:“我采访叔叔,最后变成了叔叔采访我了。”作为一名记者,可不能被别人牵着鼻子走哦!
    采访过程中,学生记者们业务逐渐娴熟,展示了良好的素养。童牧天还作为学生记者代表,接受了安徽电视台的采访,他自豪地说:“今天,我们学生记者来到金寨,学习红军的这段历史,提醒我们,要永远传承红军的精神,不忘红色历史。”

红色之旅第二站——金寨县白塔畈镇
    走进白塔畈镇,光伏板的身影无处不在。学生记者们现场采访了白塔畈镇镇长吴飞叔叔。吴叔叔介绍道,自2015年以来,白塔畈镇全面铺开了太阳能光伏板,如今的刘冲光伏产业园占地4161亩,装机容量100兆瓦,年发电量1.15亿千瓦/每小时。瞧着漫山遍野的光伏板,同学们赞叹不已。
    参观的同时,学生记者们问题连连。“光伏发电给老百姓增加了多少收入?”“光伏产业从哪些方面带动全镇的经济发展?”“光伏板有没有辐射?”“风大的时候,光伏板的支架稳固吗?”……对于学生记者的提问,吴叔叔认真解答,言谈之中他满怀憧憬,对小镇未来的发展充满了信心。

红色之旅第三站——中国科技大学
    9月25日一大早,大巴车驶进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生记者们一改昨日的羞涩,一个个主动出击,积极采访。
    “创建于1958年的科大,是我们安徽的骄傲,这里是科学家的摇篮。”科大的哥哥姐姐作为向导,一边介绍一边带领小记者们参观科大校园,先是经过了图书馆,然后来到校史馆,校园内质朴雅静,绿树成荫,散发着浓浓的学府气息。
    在校史馆内,学生记者们跟着讲解员姐姐的脚步,聆听着科大的发展历程,品味科大文化。只要遇到展板上有精彩内容,或是看到珍贵的实物资料,学生记者们就忙得不亦乐乎,一会拿本子记录,一会用相机拍照留念。“多想有一天,我也能成为一名科大学子。”这是此刻学生记者们最真实的心声。
    学生记者尹芊冉对科大的哥哥姐姐们很是崇拜,她细心地观察到:整个图书馆都很安静,每个学生桌上都有十几本书。万博涵可是科大的“常客”了,“5月份的时候,我来这参加过科技周活动。瞧,我现在带的帽子,就是那时候买的纪念品,我今天特意戴着它。”

红色之旅第四站——凤阳县小岗村
    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是个好地方。过去的凤阳县小岗村已成为历史,现在呈现在小记者眼前的小岗村,道路畅通,房屋整齐。
    当年大包干的带头人——严金昌爷爷,接受了学生记者的采访。严爷爷今年已经七十多岁了,当学生记者李泽钰问他:“习总书记来了以后,您最大的感受是什么?”严爷爷微微一笑,说道:“踏实,就是感到特别踏实。”
    学生记者吴婧祺可是一名“三道杠”,参观大包干纪念馆后,她说道:“我要学习小岗村人民坚持不懈、不怕苦的精神,好好学习,以后当一名老师。”
    在沈浩同志先进事迹陈列馆,让巧克力最感动的是一张照片,上面有沈浩叔叔的女儿沈王一写的几行字:我爱你,爸爸!祝你身体健康,万事如意。还有,别做贪官!
    学生记者黄欣怡也很有感触:“沈浩叔叔的事迹,让我想到了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沈浩叔叔六年以小岗村为家,这种奉献精神值得我学习。”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学生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36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20228号